eccDNA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小型环状DNA分子,通常由染色体DNA片段化后形成。尽管其存在早已为人所知,但长期以来,科学家对其功能知之甚少。近年来,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,eccDNA在基因调控、疾病发生以及环境适应性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。然而,关于eccDNA在基因毒性应激条件下的具体作用,却一直未有明确答案。
近日,四川大学张舒羽教授团队研究首次揭示了细胞外染色体环状DNA(eccDNA)在基因毒性应激条件下的保护机制,并为减轻癌症放射治疗副作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。这一成果不仅加深了对eccDNA功能的理解,也为未来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。
该研究发表在《ADVANCED SCIENCE》,题为“EccDNA-Driven VPS41 Amplification Alleviates Genotoxic Stress via Lysosomal KAI1 Degradation”
电离辐射暴露下eccDNA-VPS41-KAI1轴的示意图
1、研究背景
基因毒性应激是指由于外界因素(如电离辐射、化学药物等)导致DNA损伤的过程。这种损伤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反应,包括DNA修复、细胞周期阻滞甚至细胞凋亡。对于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而言,虽然高能射线能够杀死癌细胞,但同时也可能对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严重损伤。因此,如何在有效治疗癌症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,成为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2、研究方法与结果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通过辐照大鼠皮肤模型,观察到eccDNA上的特定基因——VPS41,在受到辐射刺激后发生了显著扩增。进一步研究表明,VPS41基因的扩增能够促进KAI1蛋白的溶酶体降解。而KAI1蛋白的减少则有助于减轻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。 具体来说,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1.辐射诱导eccDNA生成:当细胞暴露于辐射环境中时,染色体DNA会发生断裂,部分片段重新环化形成eccDNA。
2.VPS41基因扩增:在eccDNA上,VPS41基因的拷贝数显著增加。
3.KAI1蛋白降解:VPS41基因扩增后,其表达产物促使KAI1蛋白通过溶酶体途径被降解。
4.减轻辐射损伤:KAI1蛋白水平的降低能够缓解辐射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,从而保护正常组织。
eccDNA纯化和测序
3、意义与展望
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阐明了eccDNA在基因毒性应激条件下的功能及其具体机制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发现为开发新型放疗辅助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例如,通过人为调控eccDNA的生成或VPS41基因的表达,可能有助于增强正常组织对辐射的耐受性,同时不影响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。
总之,这项研究揭示了eccDNA在基因毒性应激条件下的重要保护作用,并详细解析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。这不仅是对eccDNA功能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,也为癌症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该研究中验证VPS41和KAI1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肽阵列由强耀生物制备和检测。强耀生物可提供多肽、蛋白、抗体、肽阵列、蛋白互作检测等相关服务助力科研!